“非遗+流量”让老街长出新枝丫

佛山新闻网 阅读:15 2025-05-06 13:04:55 评论:0

  

  五月的佛山,暑气初显,却挡不住人们奔赴文化盛宴的热情。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,佛山筷子街非遗文化周以日均10万客流的盛况惊艳亮相,这条原名“快子街”、寓意早生贵子的百年老街,如今正以非遗为纽带,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。而最引人瞩目的,莫过于街区内一座百年镬耳楼的华丽转身——这座融合岭南建筑智慧与西班牙当代艺术基因的潮玩艺术馆,成为游客镜头里当之无愧的“流量担当”。

  当非遗遇上流量:筷子街的破圈密码

  漫步在400米长的骑楼老街,醒狮的锣鼓声与街舞的电子节拍奇妙共鸣,粤剧水袖与说唱手势在镬耳山墙的阴影下交错。非遗文化周期间,佛山将“非遗+”战略玩出了新高度:游客不仅能观摩粤菜师傅巧手捏制“狮头包”的绝活,还能参与即兴的醒狮街舞battle,甚至亲手体验挥春(春联)书写——这种“可触摸的非遗”模式,让传统文化从橱窗展品变成了社交货币。一位带着孩子前来的广州游客感叹:“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,孩子跟着老师傅学扎狮头,发朋友圈竟收获上百点赞。”

  数据印证着这种融合的成功。日均10万客流相当于每分钟有近70人涌入街区,这样的密度让筷子街堪比“文化版的春运现场”。而隐藏在数据背后的,是佛山对非遗活化的精准拿捏:既保留“镬耳屋”遮阳避雨的实用智慧,又注入社交媒体时代的互动基因,让百年老街变身“自带滤镜的露天影棚”。

  镬耳楼的文艺复兴:从历史地标到艺术容器

  文化周的更大亮点,莫过于那座由西班牙建筑大师伊纳克·阿巴罗斯操刀改造的镬耳楼艺术馆。设计师巧妙地将岭南建筑的“镬耳山墙”与西班牙“米拉之家”的曲线语言嫁接,海浪般的屋顶线条与庭院廊檐,既化解了沿海城市的酷热,又创造出光影交错的网红打卡点。艺术馆内部,传统广府家具与全息投影共处一室,游客伸手触碰虚拟气泡,镬耳楼的百年记忆便化作数字碎片在指尖流转。

  这种跨界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。建筑团队特意保留原有砖墙的岁月痕迹,却在墙内嵌入声光装置——当游客靠近,墙体便会“讲述”筷子街商贾往来的旧事。一位艺术爱好者评价:“它像一座会呼吸的时光机,米拉之家的波浪立面在这里变成了岭南的云纹,东西方美学达成了量子纠缠般的和谐。”

  非遗经济的新方程式

  佛山文旅部门的“非遗+产业”布局在此次活动中显露峥嵘。街区两侧的文创店里,醒狮元素的蓝牙音箱、镬耳楼造型的香薰蜡烛等衍生品占据C位,这些产品多数出自本地非遗传承人与年轻设计师的联名。据统计,文化周期间非遗衍生品销售额同比激增300%,相当于每3秒就有一件文创品被带回家。

 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教融合。活动现场特设“非遗学堂”,邀请传承人走进临时搭建的玻璃工坊,孩子们在 *** 广彩瓷器时,不知不觉将几何对称美学的种子埋进心里。这种“非遗+校园”的预演,被教育学者称为“最生动的文化基因工程”。

  夜幕降临时分,镬耳艺术馆的阶梯屋顶变身露天剧场。当粤剧花旦的唱腔与电子混响碰撞,观众席上银发族与Z世代同样举起手机录像。这一刻,筷子街完成了它的隐喻:它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街道,而是成为流动的文化血管,将传统的养分泵入现代生活的肌理。正如一位本地居民所言:“我们熟悉的老街长出了新枝丫,但它依然是那棵根深叶茂的老榕树。”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佛山新闻网聚合佛山五区最新资讯、招聘信息及历史人文内容,提供水电查询等便民工具,打造本地化信息服务枢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