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山南风古灶龙窑火种申遗启动:一场跨越五百年的文化接力
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,一座跨越五百余年历史的龙窑——南风古灶,正以熊熊窑火点燃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之光。今日,这座被誉为“活化石”的龙窑迎来两项重要里程碑:龙窑火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,以及百名陶艺大师直播复刻“石湾瓦·甲天下”传奇。这场融合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创新力的文化盛事,不仅吸引了陶艺爱好者、学者与直播观众的广泛关注,更以“火种不灭”的意象,向世界传递中华工匠精神的永恒生命力。
窑火永续:从祭祀仪式到申遗启航
南风古灶的龙窑火种自明代延续至今,其独特的“添柴加薪”仪式已成为佛山陶瓷文化的标志性符号。今年3月1日举办的“乙巳蛇年之一窑开窑仪式”上,国家级陶艺大师潘柏林手持木柴投入窑口,窑火瞬间升腾的场面,被学者称为“跨越时空的工匠对话”。而今日的申遗启动仪式,则选择以更具象征意义的方式呈现——从龙窑中采集的火种,经特制火盆传递至主舞台,寓意“星火燎原”的传承决心。现场嘉宾与市民共同参与“添柴加薪”环节,每一根木柴的投入,既是祈福事业红火的传统表达,也是对申遗工作的集体背书。
申遗专家组负责人指出:“南风古灶的窑火文化不仅体现‘火与土’的技艺精髓,更承载着岭南地区的社会记忆。其活态保护模式(如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开窑仪式)为工业遗产活化提供了范本。”这一观点与佛山近年来打造“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”的实践不谋而合——通过将旧厂房改造为文创空间、融入市集与演出等新业态,南风古灶片区已成功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,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典范。
百匠直播:复刻传奇的当代诠释
活动另一重磅环节,是百名陶艺大师通过直播形式集体复刻明代名品“石湾瓦·甲天下”。这一被誉为“陶艺界奥林匹克”的创作行动,首次以全程公开的方式展现拉坯、施釉、烧制等核心工艺。直播镜头下,大师们手中的陶泥逐渐成型为鱼篓尊、梅瓶等经典器型,弹幕中不时涌现“土与火的魔法”“看得见的时间沉淀”等观众感叹。
值得注意的是,活动特邀十位国家级大师将新作放入龙窑烧制。这些作品将在后续的“柴烧市集”中展售,其收入部分用于支持申遗工作。中国陶瓷艺术学会理事评论道:“直播复刻不仅是技艺展示,更是文化传播的破圈尝试。当年轻观众通过屏幕感受窑温时,他们也在无形中成为非遗传承的‘云参与者’。”
申遗背后的文化经济学
南风古灶的申遗行动,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。石湾酒厂等本土企业已敏锐捕捉到这一契机——今年新建的128米“朱紫金龙”牌坊与龙窑广场的醒狮演出,共同构成了一条文化消费链。数据显示,凭音乐节门票免票入园等联动政策,使南风古灶五一期间游客量同比增长40%,其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过半。
文化研究者指出:“龙窑火种的申遗若能成功,将进一步提升佛山作为‘陶都’的国际辨识度。而直播、市集等载体,则让文化遗产从学术课题转化为可体验、可消费的生活场景。”这种“活态传承”模式,或许正是非遗保护的未来方向——正如那永不熄灭的窑火,既需要匠人的坚守,也离不开大众的添柴加薪。
结语:火种不灭,薪传有人
从五百年前的窑工到今日的屏幕前的观众,南风古灶的龙窑火种始终在寻找新的传承载体。这场申遗启动与复刻活动,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——当陶艺大师的指尖与直播观众的点赞在同一时空交汇,我们或许正在见证:文化遗产的永恒生命力,终将在于它能否点燃每一代人心中的那团火。